舊時光的溫度


一、巷口的柑仔店

每一個人的童年裡,總有一間讓人魂牽夢縈的柑仔店。它不一定華麗,有時候只是一間用竹籬笆圍起的小雜貨店,賣著糖果、餅乾、彈珠汽水,還有數不盡的童年故事。對阿欽來說,柑仔店不只是個買東西的地方,更是他童年裡最鮮明的色彩。


民國五十幾年的小鎮,街口有一間老舊的柑仔店,木頭門板總是半掩,掛著手寫的紅紙標價:「糖果一粒五分,汽水一瓶一元,香煙糖十元一包。」老闆娘姓林,大家都叫她林阿姨,圓圓的臉總帶著親切的笑容,手裡常拿著一把算盘,算得又快又準。小孩們最愛放學後成群結隊衝進來,口袋裡僅存的幾個銅板,也能換來滿手的快樂。


柑仔店裡的糖果總是特別香。玻璃罐一排排,裡面裝著五顏六色的糖球、軟糖、奶糖、花生糖,每一種都像是寶藏。阿欽和同學阿美、阿雄常常在糖果罐前面挑半天,恨不得把所有的糖果都帶回家。


「阿姨,我要一粒花生糖,一粒奶糖,還有三顆水果軟糖。」阿欽小心翼翼地把五毛錢遞給林阿姨。


「好啊,自己挑喔,小心不要摔破罐子!」林阿姨溫柔地提醒。


小朋友們蹲在地上,拿著小紙袋,興奮地挑著糖果。有時候口袋裡錢不夠,大家還會把零錢湊在一起,買一包大一點的「外國口香糖」,分著吃。那種異國風味的甜味,讓他們忍不住幻想,國外是不是都住著會變魔法的大人。


除了糖果,柑仔店裡的彈珠也是孩子們的最愛。下課後,大家會在店門口用玻璃彈珠比賽,看誰的彈珠射得遠、滾得準。有時候輸了,還會用香煙糖當賭注。香煙糖是細長一條的白色糖果,包裝上印著「大人味」,小孩們咬在嘴裡,裝模作樣地「吞雲吐霧」,學大人抽煙的樣子。


「你看,我也像爸爸一樣會抽煙喔!」阿雄一邊學著大人捲香煙,一邊偷笑。


有一次,大家用湊來的零錢買了一盒香煙糖,每個人分一根。阿美咬了一口就喊,「好甜喔!」,阿欽則學著大人口氣說:「將來我長大也要每天買一盒!」引來大家一陣笑鬧。


除了吃糖、玩彈珠,柑仔店也是孩子們交換心事的地方。放學後,小朋友們總會湊在一起,分享今天在學校發生的趣事。阿欽常常講起老師的糗事,阿美會把媽媽做的米糕分一半給大家吃,阿雄則神秘兮兮地說要帶大家去看巷尾的「大水溝探險」。


有一天下大雨,大家沒法在外面玩,林阿姨就在柑仔店裡擺出一張小桌子,讓孩子們玩桌上遊戲,還免費分發幾顆糖果。孩子們圍坐在小桌旁,窗外雨聲滴滴答答,店裡卻充滿溫暖的笑聲。


林阿姨除了賣東西,還是孩子們的「心靈導師」。有時候阿欽在學校和同學吵架,林阿姨會輕聲細語地開導他:「朋友有時會吵架,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和好。」有一次,阿雄家裡發生困難,林阿姨主動送上一袋米和幾包餅乾,還對阿雄說:「不用擔心,大家都是鄰居,有福同享,有難同當。」


每年過年,林阿姨還會準備紅包,雖然只是一張新台幣五元紙鈔,孩子們卻覺得比什麼都珍貴。林阿姨總說:「願你們新的一年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。」


隨著時代變遷,柑仔店漸漸被便利商店取代,林阿姨也年紀大了,最終把店收了起來。那條小巷口少了孩子們的歡笑,少了糖果罐的香甜氣味,卻多了一份舊時光的溫柔回憶。


許多年後,阿欽已經成為三代同堂的家長,回家路上經過原本的巷口,柑仔店的位置已變成一間咖啡館。但每當他聞到甜甜的糖果味、聽到孩子們的笑聲,記憶中那間溫暖的柑仔店,依然像一張泛黃的照片,留在心底最柔軟的角落。


二、媽媽的縫紉機

阿欽小時候,家裡最響亮的聲音不是收音機,也不是街上的叫賣聲,而是那台腳踏縫紉機「噠噠噠」的聲響。每天下午,只要放學回家,總能看到媽媽坐在縫紉機前,腳一上一下踩著踏板,雙手靈巧地穿梭在布料間,縫出一件又一件衣服。這種聲音不僅象徵著家的溫暖,更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回憶。


媽媽縫紉的地方,是家裡靠窗的小角落。那裡陽光充足,一張老舊的木桌,擺著一疊疊的布料、彩色線卷和針線盒。牆上掛著幾把剪刀,有的已經磨得發亮。媽媽總是將頭髮用髮夾夾好,穿著素色上衣和圍裙,神情專注地工作。


阿欽有時會躲在桌子底下玩,偷偷觀察媽媽的腳如何協調地踩動踏板,手則飛快地拉著布。縫紉機針頭上下飛舞,線團在桌上輕輕轉動。那種畫面,彷彿永遠不會改變。


那個年代,家裡經濟並不寬裕。衣服多半是媽媽親手做的,甚至有時會把哥哥姐姐穿小的衣服改成自己的尺寸。媽媽總說:「自己動手做,比買現成的還牢靠。」阿欽穿著媽媽親手做的襯衫、短褲,心裡總覺得格外踏實。


有一次,阿欽想要一件有口袋的夾克,因為看到班上的同學都有。媽媽聽見了,沒有多說什麼,當天晚上翻出家裡剩下的布頭,測量尺寸,畫出紙樣,還問阿欽:「你想要什麼顏色的口袋?」


隔了三天,一件嶄新的夾克出現在阿欽的床頭,上面不僅有兩個大口袋,還繡了他的名字縮寫。穿著媽媽做的衣服去上學,阿欽覺得自己比誰都體面,走路都有風。


每逢過年前,家裡最忙碌的就是媽媽。要為家裡每個人縫一套新衣,是一年一度的大工程。媽媽會提前幾個月開始準備,去布莊挑布料,細心地比對每個人的尺寸,有時還會讓孩子們輪流試穿。


縫紉機的聲音到了過年前總是特別密集。媽媽一邊縫衣,一邊哼著老歌,小孩們則在一旁期待新衣快點做好。縫好後,媽媽還會用蒸氣熨斗燙平,把新衣掛在客廳牆上。除夕當天,全家人穿著新衣服,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,爸爸總會感慨地說:「你媽媽的手最巧,咱們家年年都有新氣象。」


阿欽家有五個兄弟姐妹,老大是大姐。大姐結婚那一年,媽媽格外辛苦,要替大姐準備一箱嫁妝。棉被、床單、衣服,甚至還有手工刺繡的枕頭套,全都是媽媽一針一線做出來的。


夜深人靜時,媽媽還在燈下縫嫁衣。孩子們則打著瞌睡,窩在旁邊等媽媽收工。媽媽會溫柔地說:「快去睡,不然明天又起不來。」但阿欽總是捨不得,想再多陪媽媽一會兒,看她手中的針線如何變成一件件美麗的衣物。


婚禮那天,大姐穿著媽媽縫的旗袍,臉上滿是笑容。親友們都誇媽媽的手藝,說她是家裡的「大功臣」。阿欽偷偷看見媽媽在一旁偷偷拭淚,那是為孩子出嫁的感動,也是多年辛勞的驕傲。


家裡有一條代代相傳的花棉被,原本是阿公年輕時帶回來的。被子蓋了好多年,已經破舊不堪。媽媽不忍心丟棄,就把破損的地方拆開,剪下能用的布塊,重新拼接縫合。補丁一層又一層,顏色花花綠綠,卻是最溫暖的家當。


「這種棉被,蓋起來最香甜,」媽媽總說。小孩們常常搶著蓋那條補丁被,因為那上面有太多媽媽的愛和回憶。


有一年學校要辦母親節活動,要孩子們帶媽媽做過的東西去學校分享。阿欽帶了一條媽媽縫的手帕,上面繡著一朵小花。他在台上有點緊張,但想到媽媽縫紉時的神情,他大聲說:「我媽媽最厲害,她什麼都會做。」


回家後,媽媽摸摸阿欽的頭,輕聲說:「有你這句話,媽媽什麼都值得了。」


隨著時代進步,買現成衣服變得越來越容易,家裡的縫紉機也慢慢變得安靜。媽媽的頭髮開始變白,手上的皺紋也越來越多。有一天,媽媽說:「現在你們都長大了,衣服也不用再我縫了。」


阿欽望著角落的縫紉機,心裡滿是感激。那台縫紉機,不僅縫出了全家的衣服,也縫補了家裡的溫情與希望。


多年後,阿欽自己成家,家裡也有了新的縫紉機。他偶爾也會幫孩子補衣服,總會想起媽媽當年踩著縫紉機的背影,以及那句溫柔的叮嚀:「有空多回家看看,家裡永遠有你一件新衣服。」


三、眷村裡的夏天

那是一個沒有冷氣機的年代,夏天的炎熱只能靠竹扇和手帕驅散。眷村的房屋排列緊密,巷弄裡回響著孩子們的歡笑聲。傍晚時分,大人們從屋裡搬出竹椅、木凳,坐在巷口納涼。家家戶戶的窗戶都大開著,傳來飯菜香和老收音機播放的流行歌。


「小欽,快來吃西瓜!」隔壁的陳嬸嬸笑呵呵地舉著切好的西瓜片,叫著正在玩跳房子的阿欽。


小孩們跑得飛快,搶著領取一片冰涼的西瓜。西瓜汁順著小手指流下來,滴在赤腳的腳背上,沁涼又滿足。大人們邊搧扇邊聊天,說著鄰居家的新鮮事;孩子們三五成群,繼續他們的遊戲。


眷村的孩子不缺玩伴,也不缺遊戲。最受歡迎的是「跳房子」、「丟沙包」、「打陀螺」。一塊粉筆、一個舊瓶蓋,馬上能畫出一條跳房子的格子。大家輪流丟瓶蓋、跳單腳,跌倒了也不哭,拍拍膝蓋繼續玩。


「陳志明,你又作弊!」阿雄氣呼呼地指著陳志明腳沒抬高,惹來一陣笑聲。


巷子裡還有打陀螺的比賽,大家用繩子在陀螺上一圈圈纏緊,奮力一甩,看誰的陀螺轉得最久。有時候大人也會加入,示範如何讓陀螺「站著轉」。贏的人可以得到一顆糖果,輸了就要接受其他人的「處罰」——繞著眷村跑一圈。


眷村裡的每一戶人家,幾乎都像一家人。誰家有什麼好東西,總會拿出來和大家分享。王伯伯家養了幾隻母雞,每次下蛋都會分幾顆給左鄰右舍。李伯母做了酸菜,就切幾塊送到阿欽家,還特別交代:「你媽媽炒肉絲的時候加一點,味道會更好。」


有一年夏天,阿雄的爸爸因為生病住院,家裡頓時少了經濟支柱。眷村裡的叔叔阿姨們湊錢幫忙,大家輪流送餐、照顧阿雄的弟弟妹妹。阿雄的媽媽感動得直掉眼淚,說這輩子最大的福氣就是住在這個眷村。


盛夏的夜晚,孩子們最愛的活動就是「抓蟬」。天色一暗,大人們還在巷口聊天,小孩們早已提著竹籃、手電筒,奔向村口那排老榕樹。蟬鳴聲此起彼落,阿欽總是眼尖,第一個發現蟬蛻,叫大家來看。


「這隻最大!」「快、快、不要讓它跑了!」一群小孩圍在樹下,興奮地觀察著剛從殼裡爬出來的蟬,有的還沾著翅膀上的露水。抓回家的蟬,有時放在紙盒裡觀察,有時又送回樹上,大家都小心翼翼,像對待小寶貝一樣。


小孩子聚在一起,難免有爭執。有一天,因為搶一顆彈珠,阿欽和阿雄吵了起來。兩人誰也不讓誰,還大聲哭起來。大人們沒立刻插手,只是靜靜地觀察。最後,陳嬸嬸出面,把兩個小孩叫到椅子旁,給他們一人一塊西瓜。


「吃完西瓜就要和好喔。」嬸嬸笑著說。


阿欽和阿雄你看我、我看你,終於咬下那一口西瓜,笑了起來。孩子們的吵架像夏天的午後陣雨,來得快、去得也快。轉眼間,又手牽手跑到巷子裡繼續玩。


夏夜裡,眷村的每一家屋裡都亮著溫黃的燈光。電風扇搖著頭,蚊帳裡傳來媽媽的輕聲細語。院子裡還有人納涼,偶爾有遠方火車的汽笛聲傳來。


阿欽躺在床上,聽著屋外蟬鳴與笑語交織。他知道,明天還會有更多的遊戲和新鮮事在等著自己。


時光緩緩流動,眷村的夏天一如既往熱鬧、溫暖。那裡有純真的友情,有無私的鄰里情,更有一段段關於家的故事,永遠不會褪色。


四、電影院的黑白年代

在那個沒有網路與電視劇的時代,電影院是小鎮居民心中最重要的娛樂場所。阿欽還記得,每逢週末或電影上映的日子,巷口總會出現一條從電影院門口蜿蜒到街尾的長長人龍。男女老少都在期待著,一場黑白電影帶來的驚奇。


電影院是一棟磚瓦平房,門口高掛著手繪的電影海報。有時是功夫片,有時是時裝愛情故事,還有少數的歷史大片。票價並不貴,孩子們湊幾個銅板就能買到一張學生票。對當時的阿欽和小夥伴來說,能進戲院看電影,是一週最值得期待的盛事。


有一天放學後,阿欽和阿雄約好,要一起去看最新的「少林寺」。可是他們的零用錢不夠,只夠買一張票。於是兩人偷偷跟在大人後頭,混進了戲院的大廳。


進去後,兩人屏息躲在人群之中,直到燈光熄滅,心跳才漸漸平復。他們坐在最後一排,雙眼盯著銀幕,跟著武打明星一起跳躍、閃躲。每當銀幕上出現驚險場面,兩人不自覺地握緊拳頭、低聲驚呼。


看到一半,阿欽突然被熟識的鄰居伯伯發現。伯伯笑著拍拍他的肩:「阿欽啊,記得回家要跟你爸爸說,別再偷偷進來看囉!」阿欽羞紅了臉,雖然被逮住,但這場電影仍成了他心裡最刺激的冒險。


那時的電影多半是黑白的,沒有繽紛色彩,卻一點也不無聊。阿欽坐在昏暗的戲院裡,隨著銀幕上的角色哭、笑、緊張、歡呼。他想像自己就是那個主角,行俠仗義、拯救天下。


有一次,全家人一起去看了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故事。看著孫悟空在銀幕上飛天遁地、變幻莫測,阿欽忍不住模仿猴子的動作,回家後還學著跳躍翻筋斗。媽媽笑著說:「小心別摔壞了家裡的桌椅!」


戲院不只放電影,也是村裡孩子們的交誼場所。有時候,鄰居的小朋友會故意搶佔好位子,大家你爭我搶,一陣吵鬧過後,還是會一起分享爆米花和瓜子。有時銀幕出現精彩場面,戲院裡就響起熱烈掌聲;遇到感人畫面,有人會默默拭淚。


有一年颱風天,外頭風雨大作,但電影院裡依然座無虛席。大夥兒擠在一起,感受著電影帶來的溫暖。阿欽還記得,那場大雨中大家齊聲大笑、驚呼,彷彿整個世界都只剩下戲院裡的歡樂。


每次看完電影,阿欽和朋友們都意猶未盡,邊走邊模仿電影裡的英雄。大家你一句、我一句,討論著劇情發展,還幻想著如果自己也能上銀幕該有多好。


回到家,媽媽總會笑著問:「電影好看嗎?」爸爸則提醒:「以後要光明正大買票進去,不要學人家偷偷摸摸。」阿欽點頭答應,心裡卻盤算著下一部想看的片子。


隨著時代變遷,鎮上的電影院逐漸式微。彩色電視進入家家戶戶,新的娛樂方式也慢慢取代了去戲院的習慣。那棟陪伴大家多年的舊戲院,最後變成了一間超市。


雖然電影院已經不在了,但在阿欽心裡,每當想起那黑白光影流動的日子,還是會感受到一種屬於童年的純真與幸福。那些陪伴著長大的電影角色、那些和朋友們共享的掌聲與歡笑,永遠是最珍貴的時光印記。


五、端午節的家鄉味

又到了農曆五月,家家戶戶開始忙著準備端午節。小鎮的巷弄裡飄散著淡淡艾草香,門口貼著五色繩,家裡的長輩們也早已張羅粽葉、糯米與豬肉。對阿欽來說,端午節不只是個傳統,更是一年中最熱鬧、最令人期待的日子。


媽媽總是提前幾天去市場採買。家裡的餐桌上堆滿了新鮮食材,有青綠的粽葉、閃著光澤的糯米、香氣四溢的五花肉和鹹蛋黃。每年這時候,鄰居們也會相約著到阿欽家一起包粽子,大家邊包邊聊,屋子裡充滿歡笑聲。


「來來來,小朋友幫忙把粽葉洗乾淨!」媽媽一聲招呼,阿欽和哥哥姊姊立刻捲起袖子。粽葉又長又滑,洗起來要格外細心,不能讓葉子破損。洗好後要用熱水燙軟,再用布巾擦乾。


媽媽會先示範怎麼折粽葉,抓一把糯米,放一塊滷肉、一顆栗子,然後再撒一點花生。手指靈巧地把粽葉包成三角形,用細繩綁緊。阿欽學著做,卻總是包得歪七扭八,糯米還會掉出來。媽媽總是笑著說:「慢慢來,包粽子要有耐心。」


鄰居的嬸嬸也會帶著自己的獨門配料過來,有人喜歡加鹹蛋黃,有人加菜脯、蝦米。每一戶的粽子風味都不一樣。大家一邊比誰包得最好看,一邊聊著村裡的新鮮事。


等到粽子都包好,一大鍋水早已在灶上滾沸。粽子下鍋時,屋裡瀰漫著葉香和米香。這時候,爺爺總會搬出一張小板凳,坐在鍋邊講起過去的故事。


「你們知道嗎?以前戰亂時,哪有這麼多好料可以包粽子,能有糯米吃就不錯了!」爺爺總是語重心長地說。「有一年端午,家裡只剩下一點米和幾片野菜,你媽媽還是用心包了幾顆,大家吃得很感恩。」


聽著爺爺講述那些苦中作樂的歲月,孩子們才知道,眼前這一鍋熱氣騰騰的粽子,是長輩們辛勤和愛心累積的成果。


端午節不只有粽子,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。媽媽會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門口,說可以驅邪保平安。小孩們會在手腕上綁上五色線,相傳可以避邪消災。


還有「立蛋」的遊戲——阿欽和兄弟姐妹在正午時分,把雞蛋直立在桌上,看誰能讓蛋站得最久。有人成功了,全家就會開心大叫,說今年一定會平安順利。


吃過粽子後,大家還會一起喝雄黃酒。雖然孩子們只能沾一點點,卻也學大人「敬酒」模樣,模仿長輩互相道賀。


夜幕降臨,家家戶戶點起燈籠。阿欽和家人圍坐在餐桌邊,每人手裡一顆熱粽。媽媽分給大家自己親手包的粽子,還特別叮囑要「慢慢吃,別燙著。」


爸爸總是說:「能一家人一起過節,就是最大的福氣。」阿欽一口咬下去,糯米軟Q、餡料鹹香,那是任何外面買不到的味道。全家人在一起,聊著生活、回憶過往,歡聲笑語在屋裡繚繞。


時光匆匆流轉,阿欽長大了,也成家立業。有一年端午,他回老家過節,看到媽媽依舊坐在灶前包粽子,手法依舊熟練。他陪著媽媽一起包,回想起童年時的情景,不禁紅了眼眶。


阿欽輕聲說:「媽媽,這是你教我的味道。」


媽媽笑著拍拍他的手:「這就是家的味道,以後你也要傳給孩子們喔。」


屋外夏蟬鳴叫,家裡粽香四溢。那一刻,阿欽明白了,所謂端午節,不只是節慶,更是一種家族延續的溫暖,一份用心守護的記憶。


六、黑白電視與收音機

民國六十年代,村子裡還沒幾戶人家有電視機。對阿欽來說,「看電視」一直是最神奇的新鮮事。那一年,爸爸終於存夠了錢,咬牙買了一台黑白電視。送來那天,全家人興奮得像過年,爸爸和鄰居叔叔合力把沉重的電視機抬進屋裡,小心翼翼地擺在客廳正中央。


那時的電視螢幕並不大,外觀像個木箱,還有兩根長長的天線。要調台得轉動圓圓的旋鈕,有時信號不好,畫面就會一陣雪花。為了收訊,爸爸還特地把天線拉到屋頂上,一會兒向東、一會兒轉西,樓下的家人齊聲喊:「有了有了!停在那邊!」爸爸則滿身大汗,卻臉上帶著成就的笑容。


第一天電視開播,媽媽燒了一鍋花生湯,全家人圍在電視前。消息很快傳開,鄰居們也帶著小板凳、瓜子、花生前來「參觀」。一下子,阿欽家的客廳擠滿了大人小孩,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電視裡的畫面。


播的是新聞、天氣預報、還有一部古裝連續劇。雖然只有黑白兩色,大家還是看得目不轉睛。孩子們驚呼:「真的有人在電視裡!」阿嬸嬸們則笑說:「這比聽收音機還有趣!」


其實在買電視以前,收音機一直是家裡的「大明星」。每到黃昏,媽媽一邊做晚飯一邊打開收音機,聽流行歌、廣播劇和新聞。全家人圍在餐桌邊,聽著熟悉的節目開場音樂,就像有個老朋友陪伴左右。


阿欽最愛的,是晚上的廣播劇。媽媽邊聽邊縫衣,爸爸一邊看報紙,一邊隨口評論劇情:「這個壞人終於要被抓了!」孩子們則幻想著劇中的英雄角色,模仿那些台詞在家裡上演。


有了電視後,晚餐後的家變得更加熱鬧。阿欽和兄弟姊妹爭著選頻道,媽媽偶爾會投降:「好啦,給你們看卡通。」爸爸則堅持要看新聞。到了連續劇時間,全家人都安靜下來,專心看著劇情發展。


有一次,隔壁鄰居家的小孩吵著來阿欽家看「西遊記」,結果十幾個孩子擠在地上,一邊看一邊模仿孫悟空、豬八戒。媽媽笑著說:「這裡快變成小戲院了!」


黑白電視的畫質並不穩定,經常一不小心就變成「雪花台」。有時候爸爸爬上屋頂調天線,媽媽在樓下大聲指揮,兄弟姊妹在家裡「倒數」指示。這種協力合作的場景,反而成了全家最有趣的回憶。


有次大雨天,電視收不到訊號,全家人乾脆關掉電視,圍在收音機旁聽故事。爸爸說:「電視不一定每天都有,家人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。」


後來,彩色電視慢慢普及,大家對黑白電視的驚奇感也逐漸淡去。收音機不再是唯一的娛樂來源,但阿欽心裡,最懷念的還是那段全家圍坐、一起看電視聽廣播的溫馨時光。


有一年,家裡舊黑白電視終於壞了,阿欽陪爸爸一起抬到巷口。爸爸拍拍電視機,感慨地說:「這陪我們家十幾年了呢。」


阿欽點點頭,心裡默默記下這段屬於家的記憶——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,那些家人一起度過的夜晚,才是最閃亮的時光。


七、那年颱風夜

那是民國六十幾年的夏天,天氣特別悶熱。新聞一連幾天都在報導強颱將至,村裡的長輩們開始忙著加固門窗、收拾屋外雜物。阿欽記得,媽媽從院子收回曬乾的衣服,爸爸把老舊的窗戶一扇一扇釘緊,家裡的每個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大風大雨做準備。


午後,天色愈來愈暗,風在屋簷下呼嘯。媽媽一邊煮飯一邊叮嚀:「等下要早點吃飯,晚上風雨大,說不定會停電。」


傍晚六點,颱風真的來了。窗外風聲狂吼,雨水傾盆而下。屋瓦嘎嘎作響,電線桿也在風中搖晃。阿欽和弟妹們圍在客廳,媽媽點起蠟燭,把家裡的手電筒準備好。


沒過多久,村裡果然停了電。整條街陷入一片黑暗,只剩蠟燭微弱的光芒。阿欽緊緊抓著媽媽的手,心裡既害怕又有點興奮。爸爸仔細檢查每個窗戶,防止風雨灌進屋裡,媽媽則一邊安撫孩子,一邊燒開水準備泡麵。


強風大雨持續了一整夜,家裡外頭的水溝快滿出來。忽然聽到隔壁的陳伯大聲呼喊:「誰家有多的桶子可以借?我們屋頂漏水啦!」爸爸立刻披上雨衣,拿了兩個大水桶衝到隔壁幫忙。媽媽也叫阿欽和弟妹把多的蠟燭送過去。


不久後,鄰居們陸續來家裡避風,有人帶著乾糧、有人帶著棉被。大夥兒圍坐一圈,在黑暗中彼此陪伴。媽媽煮了一鍋熱呼呼的地瓜湯,大家一邊喝湯一邊說笑,暫時忘記屋外的狂風暴雨。


風雨聲中,大人們開始說起童年過颱風夜的故事,有人分享以前家裡只有茅草屋、颱風夜要全家合力壓屋頂;有人聊起小時候颱風過後怎樣重建家園。孩子們聽得目瞪口呆,覺得每一次天災,都是對家人、對鄰居的考驗。


深夜時分,風終於慢慢小了,大家互道晚安,各自找地方休息。阿欽窩在媽媽身旁,聽著她溫柔的哄睡聲,心裡覺得,雖然窗外風雨無情,屋裡卻因為彼此陪伴而異常溫暖。


清晨醒來,窗外雨停了,太陽從雲後露出臉。阿欽和弟妹們推開門,發現院子裡多了好幾根斷掉的樹枝,水溝邊滿是被風雨沖下來的枯葉。屋頂有幾片瓦掉在地上,但幸好家裡並沒有大損傷。


爸爸和鄰居們一起忙著檢查損失,有人拿著竹竿清理水溝,有人合力修補圍牆。媽媽帶著孩子們去幫忙撿落在地上的番薯、香蕉和青椒,這些都是昨晚被大風刮下來的。孩子們撿著撿著,還能互相比賽誰撿得最多。


颱風過後的村子雖然有點狼狽,但很快又恢復了生氣。鄰居們一起修補家園,互相幫忙。有些失落的東西找回來了,有些壞掉的東西也被大家齊心重建。阿欽從大人身上學到,無論遇到什麼災難,只要一家人和鄰居同心,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。


那年颱風夜,雖然恐懼,但更深刻的是家人和鄰里間的溫情。多年以後,阿欽每當颱風季節來臨,總會想起那晚的燭光和湯的香氣,還有彼此守護的承諾。


八、歲月的手工皂

在阿欽小時候,物資並不像現在這麼充裕。那時候香皂還是稀罕的東西,買一塊肥皂得省吃儉用好幾天。家裡人口多,香皂一分為二,甚至切成薄片才能讓每個人都用到。有一段時間,媽媽開始學著自己動手做肥皂,說這樣既省錢又健康。


媽媽向隔壁的林嬸嬸學習,蒐集家裡煎魚炸肉剩下的廢油,過濾乾淨。阿欽對這件事很好奇,常常在一旁觀察:媽媽戴上圍裙,打開瓦斯爐,用大鍋子加熱廢油,慢慢倒入鹼水,邊攪拌邊唸著比例公式。空氣中一股油膩味,卻混著媽媽的細語和溫柔。


做皂的過程要耐心,也要小心。媽媽說,鹼水不能碰皮膚,攪拌時不能急躁。孩子們只能遠遠看著,有時幫忙撿柴、加水。漸漸地,鍋裡的液體變得濃稠,再倒進舊木盒裡冷卻。隔天脫模出來,一塊塊灰黃色的肥皂就完成了。


「這是我們家的香皂,洗衣洗澡都能用,省水又環保。」媽媽一邊切皂一邊說,語氣裡滿是成就。小孩們聞著淡淡的油香,對這一塊塊皂充滿新鮮感。冬天洗衣水特別冰冷,手工皂的泡沫細緻,洗完衣服手還是滑滑的。


每天傍晚,媽媽會在後院支起洗衣板,拿著一桶肥皂和滿滿的髒衣服,開始一天的勞動。阿欽和哥哥姊姊常被叫去幫忙,有人打水、有人搓洗。媽媽一邊刷洗,一邊哼著老歌,歌聲在黃昏的院子裡迴盪。


有時候,大雨來臨,大家便在廚房裡洗衣服,一家人七手八腳,說笑聲、打鬧聲不絕於耳。洗完後,媽媽總是把孩子們的手放在嘴邊吹一吹,擦乾,還會擦點家裡自製的藥膏。


肥皂不只是洗衣用。家裡有什麼油污、地板滑膩,媽媽都用手工皂來處理。小時候的阿欽覺得,媽媽就像魔法師,有辦法把最平凡的東西變得實用又珍貴。


家裡經濟稍微寬裕後,也會買現成的香皂。但媽媽的手工皂依然是全家最愛——用來洗被單、拖地、甚至洗澡。每次洗完身上都帶點淡淡的油香,那是屬於這個家的味道。


歲月流逝,阿欽長大離家,搬到都市工作。有一天,他在外面買了一塊手工皂,味道和小時候不太一樣,卻喚醒了記憶。他忽然很想念媽媽做皂時專注的神情、還有圍在灶邊的家人。


回家過年時,媽媽還是會做幾塊手工皂,分給每個子女。「自己用的東西,最安心。」媽媽說。這句話,阿欽牢記在心。某一年,媽媽身體不好,做皂的工作就由阿欽和姊姊們接手。幾個大人圍著大鍋子,彼此指揮、聊天、回憶過往,彷彿又回到童年。


現在的孩子,早已習慣五顏六色的沐浴乳、各種香氣的洗手乳,但阿欽每次聞到那股簡單的手工皂香味,總會想起母親、家人和過去的溫暖。這香味,成了他生命裡最溫柔的牽絆。


人生的許多難題,媽媽總用最樸素的方法解決;家庭的幸福,也往往是靠這些點點滴滴的愛堆積而成。阿欽深信,無論時代如何改變,家裡的那塊手工皂,總會提醒著他——家的味道,永遠不會消失

LINE文章分享

分享給LINE好友 !